• 当前位置:有趣吧 > 新闻频道 > 八卦爆料 >
  • 

    儒林外史读后感,读书究竟对人有多少用?

    栏目:八卦爆料 ┊ 发布时间:2018-10-30 16:09 ┊ 来源:www.youqu8.net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下面是看这儒林外史的读者写的儒林外史读后感!
     
      《儒林外史》读后感(一):读书人也是人
     
      读过书的人似乎往往被赋予了高尚的光环,殊不知读书人也是人。
     
      一个人的秉性养成,是众多因素合力而成的结果。先天遗传,后天养成,而读书只是其中一部分。 熟读四书五经,熟知孔孟之道的人不一定都会,从其所读。古往今来,斯文败类,数不甚数。究其原因,更是纷繁复杂。
     
      读书,的确是培养自身素质的一种途径,但绝不是唯一的方法。为人处世,往往需要的是,社会的磨练加上对自我的批判。却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子,能靠书本习得的。
     
      百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应该有所修整。读书人虽有值得称颂的地方,但不能因其丰富的知识量而断定他的为人。现不是已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论断吗?其正确与否,暂且不论。但他敢于怀疑,读书之用的想法,是值得称颂的。
     
      这里,我所提出的问题是,不是读书对人有没有用,而是读书究竟对人有多少用?或者说,读书对人的品格养成,是否完全起的是积极作用?
     
      我也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但试问自己,比起儒林外史的人物,甚至自愧不如,没有杜少卿的无私豪壮,也没有马二先生的心怀天下的悲悯之心,更别谈萧采的那一身本事。
     
      当我们因作者的讽刺,笑话书中人物时,请别忘了自己。倘若自己处其一般境遇,又会做出何种选择呢?
     
      《儒林外史》读后感(二):儒林外史有感
     
      读儒林外史,品世态炎凉。
     
      五十六话故事,道尽万千辛愁。
     
      才子风流,千古佳话。腐儒恶绅,粉墨登场。百年之后,归为黄土,不胜唏嘘。
     1/12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更多关于 的图片